首页 > 教学科研 > 正文

关于创建省级优质校、促进名校建设向纵深发展的指导意见

作者:时间:2017-01-04点击数:

各系部、处室:

2016年经山东省教育厅公布,我院成为山东省技能型特色名校。历时三年多的名校建设,学院在体制机制创新、专业课程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社会服务能力、文化育人以及内部管理等方面取得了突破和提高,办学特色逐渐明晰,校企合作更加深入,专业服务产业能力不断提升,“双师型”教师素质逐渐提高,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日见成效,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文化育人体系日趋完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逐年提升。2017年,省教育厅将启动山东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这对于我院名校建设向纵深推进无疑是一次极大极好的历史机遇。站在后名校时代的起点上,学院面临高职教育转型发展和优质校建设的大好时机,优势困难同在,机遇挑战并存。因此,必须将争创省级优质校作为今后几年的一个总目标和总抓手,动员全院上下一心,积极努力,攻坚克难,实现这一新的目标,促进学院再来一次大飞跃、大进步。

要明确我们存在的差距和实现新目标的障碍。名校建设反馈和总结、人才培养工作诊改都集中反映了我院目前存在的亟需改进提升的主要问题。一是队伍方面,拔尖人才缺乏,有一定影响力的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数量少质量低、青年教师人才队伍有岭无峰、领军队伍尚未形成,专职辅导员队伍尚未形成,师资队伍无论专业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都存在极度的不合理,研究生学历和学位教师比例严重偏低,教师的专业课程开发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兼职队伍、双师素质相对于教学需要都还有相当的差距;

二是校企合作方面,政、行、企、校联合的汽车职教集团化办学的体制机制建设还需要进一步深化,集团化办学水平还需继续提升,与企业合作的深度与广度还需要进一步加深,与高层次的科研院所的合作有待于加强,引进与利用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国际化合作与交流还需要突破,信息化建设还急需加强;

三是人才质量方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高层次、系统性的研究与改革项目不多,缺乏有影响力的国家级教学成果;以现代学徒制改革为立足点的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中、专、本贯通还面临一系列急需解决的问题;

四是内涵方面,管理粗放,大学制度和理事会制度尚未实施。机制不活,缺乏科学有效、激发动力的考核评价体系。研究氛围和学术风气远未形成,与技能型特色名校相匹配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并不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三级监测和第三方评价体系需要构建与完善;

五是办学条件方面,伴随办学规模的扩大,在校生数量的增加,生均教学用房、宿舍用房面积,馆藏图书等一些硬件指标也出现不足,在控制办学规模的同时,亟需调整生源结构,增加投入,加强硬件建设。

根据省教育厅省优质校建设的要求,结合我院实际,将今后一个时期我院推进名校建设的方向确定为争创省级优质校。建设指导方针为:贯彻“稳定规模,提升内涵,突出特色,改革创新”的发展方针,落实“特色立校、文化兴校、人才强校”的发展战略,坚持整体设计、重点突破、创新发展,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凝聚特色为追求,以专业建设为重点,以提高队伍为保障,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大幅提升技术创新服务能力,实质性扩大国际交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建设目标为:建设一流的专业,培养一流的师资,创新一流的管理,建成一流的条件,提供一流的服务。把学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省内领先、国内知名、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优质高职院校。

一、推进以深化集团化办学为特色的体制机制建设

1.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化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

一是要做大做强省市两级汽车职教集团。在现有集团成员的基础上,继续争取联合省内有相关专业的职业院校、知名企业,行业协会加入集团,要争取相关科研机构的加入,不断整合优势资源,探索通过搭建平台、建设基地、组织技能竞赛、公司进驻学校等方式来增进校企融合、校际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二是要落实各级校企合作组织机构的职责,形成定期会议制度。建立健全集团理事会制度,重新制定理事会章程,健全与理事会成员之间的协商、合作机制,充分发挥理事会的作用。理事会每年至少召开1次全体会议,也可召开专题会议,或者设立若干专门小组负责相关具体事务;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和专业建设委员会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实习实训、顶岗实习、师资培训、毕业生就业等方面的作用。

三是与省内外有相关专业院校和企业联合,组建专业联盟。名校建设中八个重点建设专业都要牵头组织专业联盟,建立校企合作协调推进机制。

四是与合作企业继续办好现有合作项目,提升水平,扩大受教群体,在新能源、汽车智能化、商用车方面寻求更广泛的合作。

2.建立健全现代大学制度,完善治理结构,建立民主、法治、科学、高效的管理体系。

一是落实学院章程,成立学院理事会,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落实教代会制度,优化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形成决策、落实、反馈、矫正的自觉的完整系统。

二是进一步定岗定编定责,完善对部门和个人的科学考核。以健全科学有效的制度和激励机制为抓手,在人事管理、教学科研、招生就业、校企合作、学生管理等方面落实职责,责权利一致。

三是管理重心下移,给予系部自主权,将原有的以职能部门为主体的管理模式变为以系部为主体的管理模式,使系部在学院总体目标、原则的指导下,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相对独立的办学实体,发挥其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3.改革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办法,改革教师考核评价办法,建立绩效工资动态调整机制。

4.探索实施学分制管理改革,实行弹性学制。

二、推进以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为追求的专业建设

1.加强专业(群)建设,聚焦专业方向、优化资源配置、深化教学改革,整体提升专业发展水平。要进一步优化聚焦汽车的专业布局,要围绕工业4.0时代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和“互联网+”对汽车行业产业的深刻影响来进行专业设置,优化调整专业结构。要确保专业设置符合汽车产业当前的实际和未来社会对于相关人才的需要。

打造并建设汽车生产专业群(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数控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汽车销售专业群(汽车营销与服务、市场营销、电子商务)、汽车服务专业群(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汽车改装技术、车身维修技术)、汽车智能专业群(汽车电子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汽车智能技术)四个专业群。把汽车生产专业群的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汽车销售专业群中的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汽车服务专业群的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和汽车智能专业群的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做大做强,建设成省内一流的品牌专业。

2.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现代学徒制、校企协同育人,建立创新型、发展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探索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3.加强工学结合课程建设,深入推进教学模式改革。深入推进以“六个原则”(职业能力需求、职业能力目标、职业能力训练项目、职业活动训练素材、“教、学、做”一体化和形成性考核)为核心的,以“一个标准(课程标准)、两个设计(教学整体设计和教学单元设计)、一个考核(对学生的课程成绩整体考核和单元考核)”为主要内容的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全面实施。形成具有汽车学院特色的专业课项目化教学模式;凝练能够有效促进文化课与专业课结合的,以项目化教学为主的,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结合的基础课项目化教学模式,让项目化课程教学真正成为学院的特色,并有效改善教风与学风。

4.建设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和精品资源共享课。要以核心课程为重点,逐步建立起体现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最新成果和特色的、开放共享型的教学资源库;要不断推进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不仅要打造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更要努力实现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零的突破。

5.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围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要求,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创新创业类课程,使课程体系、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与学科发展前沿、行业标准对接,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

三、推进以结构合理、峰峻岭高为目标的队伍建设

1.建设在行业有影响力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积极探索高水平“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应用和教学研究能力,提高具备“双师”素质的专业课教师比例。落实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实行新任教师先实践、后上岗和教师定期实践制度,培养造就一批社会知名度高、行业影响力大的“教练型”教学名师和专业带头人,建成一支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2.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逐步优化生师比、职称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专兼职比例。职称评审、绩效考核、评先树优要真正实现向一线教师倾斜,鼓励能上课、上好课的教师到一线,到课堂,到学生中去;通过加大培训、鼓励教师进修,优化教师学历结构,改善教师专业结构;加强对兼职教师的选拔和管理,切实选拔企业的技术能手,建立起真正能用得上的兼职教师库。

3.建立与完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选聘制度,通过优先安排进修、培训,设立专项培养资金等途径,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引进行业内有知名度的高层次领军人物,并带动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成长为在省内同行业中有较高知名度和较高水平的行业内领军人物,以此带动专业带头人队伍的成长;要建立健全相关机制,激励骨干教师成长,把骨干教师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4. 实施“双师素质提升计划”。一是要完善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的实施,加强管理和考核。学院要将教师企业锻炼和社会服务水平纳入职称评审、岗位聘用和绩效考核,各系要对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的实施程序、过程检查和结果考核进一步规范,使教师下企业顶岗实践落到实处;二是要依托职教集团的平台,选择行业领先的大中型企业或合作办学企业,寻找校企利益共同点,建立紧密型合作伙伴关系,真正建立起专业教师顶岗实践基地;三是依托教师发展中心和技能名师工作室,发挥名师带徒效应,加快青年教师成长;四是继续支持教师参加培训,拓宽教师的视野,提高职业能力和水平。

四、推进以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为要求的创新能力建设

1.在充分发挥现有研究所作用的基础上,要逐步与行业企业共建技术工艺和产品研发中心、公共实训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载体,提高应用技术的研发和协同创新能力。

2.不断建立和完善教师技术服务的制度与政策,引导教师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研究、产品开发、技术推广。采取“企校联姻”等方式,解决学院“研”的瓶颈。适当加大学院科研经费投入力度,由“联姻”企业确定项目、课题并提供一定研发经费,学校参与或独立承担科研任务,努力解决经费、设备不足的问题;通过“借船出海”等方式培养锻炼教师,调动其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广泛开展与各级政府机构和行业企业协会的联系,开拓科研渠道和项目,寻求更多的科研项目和机会,搭建更多的实践平台,多接项目,提升教师教科研水平。

3.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行业企业的技术革新与发展,为产业升级提供服务。

4.利用院校资源广泛开展企业职工培训和社区教育,提高对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贡献度。

五、推进以智慧校园、新型课堂为手段的信息化建设

1.推进智能校园建设,优化信息化应用与服务环境,全面提升教学、实训、科研、管理、服务方面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建立数字化学习中心,促进课程改革和专业建设。依托学院数字化校园网络信息环境,在进一步完善硬件建设的基础上,搭建集“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网络教学平台和精品课程建设平台”于一体的高校数字化学习中心。

2.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开发优质专业教学资源库、网络课程、模拟仿真实训软件和生产实际教学案例等,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形成课堂教学新形态,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3.广泛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要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管理团队的培训,使其了解国内外院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掌握信息化建设必需的基本技术和技能,掌握在信息化环境下的管理方式、业务流程和安全防范知识;要加强对教学一线教师的培训,学习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手段和方法,积极参与网络课程建设,并具备相关的技能,具备信息化环境下在人才培养模式、授课方法等方面的创新能力;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

六、推进以合作、交流、接轨为手段的国际化建设

高度重视中外合作办学与交流工作,将推进学院的国际化作为今后发展的重要战略。通过“引进来”,进一步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和有益经验,进一步扩大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主动“走出去”,与世界先进职业教育进行对话、对接,全面提升国际化水平。一是要引入国际社会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通过派出学习和引进交流等多种方式,不断学习德国、澳大利亚等职教先进国家的经验,引进国际化的课程标准、考试标准、评估标准和教学组织教学管理标准等;二是要重视师资的交流和发展。一方面,要引进部分外籍人才作为兼职教师,另一方面,要将教师送到教育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理念、技术与经验,提升教师的国际化水平;三是推进教学体系和技能标准的国际化,要精选部分优质国外职业院校与我院建立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逐步推出面向全球的国际交换生项目;四是拓宽学生就业渠道,逐步满足部分学生海外就业的需求。

七、推进以教学诊断与改进为中心内容的质量管理与保障体系建设

按照“以诊促改、以改促升”的思路,建成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形成学院良性循环发展机制。落实内部质量主体责任。确立符合学校自身实际的办学定位与质量目标,把质量提升作为师生员工的共同追求,构建质量保证制度和运行机制;建立人才培养质量三级监测和第三方评价体系。

以专业诊改为突破口,带动全面诊改。将诊改工作与专业核心竞争力提升、骨干专业建设同步推进。全面疏理学院专业建设的成功经验和产业发展背景下专业建设存在的薄弱环节,制定诊改方案,带动学院全要素诊改。

健全质量监控机制。进一步健全质量保证信息发布与监控系统,完善人才培养数据平台,加大量化力度,实行院系两级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和就业年度报告制度。

八、推进以完善体系、形成品牌为追求的特色文化建设

完善体系。在现有的设计和实施基础上,认真总结,结合实际,凝练学校特色和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核心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行业企业文化,发扬工匠精神,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与职业精神,使内容和方法与时俱进,不断完善。

追求实效。以有效为追求,继续通过课堂教学、主题教育活动、社团活动和选修课等路径,将“人车合一 平而不凡”的汽车蓝领文化渗透到教学、管理和服务的各个方面,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开足开全选修课,并通过选修课的开设,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要把责任养成教育贯穿于实习实训和顶岗实习始终,要凝练形成汽车学院特有的文化精神。

提升层次。要加强德育科研,通过课题提升文化设计的文化内涵层次,充分发挥学校文化育人的整体功能,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技能、尊重创造、尊重学生的校园氛围和有利于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人文环境,使学院文化与办学理念、与教育教学浑然一体,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文化层次。

形成品牌。继续推进“人车合一、平而不凡”的汽车蓝领文化建设,注重积累,注重品牌建设,总体设计要追求针对性、有效性,做到独具特色;其中的选修教材、主题教育案例可分专题提炼,争取成为省内乃至全国的品牌。

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2017年1月4日

联系我们:

招生电话 0535-6339236

就业电话 0535-6339238


系微信公众号

学院公众号

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信息与控制工程系 版权所有    学院地址: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聚贤路1号   Tel:0535-6339169 

鲁ICP备14018400号-1